诸城市鑫淼环保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一体化隧道污水处理设备重介质污水处理说明与应用
一、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
重介质高速沉淀技术是隧道污水处理的核心工艺之一,通过结合重介质加速沉淀与絮凝反应实现高效固液分离。其工艺流程分为四阶段:
混凝反应:向污水中投加PAC(聚合氯化铝)等混凝剂,使胶体颗粒脱稳并形成絮凝体。
重介质投加:加入微砂(粒径0.1-0.3mm)或磁粉作为絮凝核,增加絮体密度,提升沉降速度(表面负荷可达60-80m/h,为传统工艺的6倍)。
絮凝熟化:通过机械搅拌促进PAM(聚丙烯酰胺)与絮体结合,形成密实颗粒,同步吸附重金属及悬浮物。
沉淀分离:在高速沉淀池中,重介质絮体快速沉降,实现SS(悬浮物)去除率≥95%,TP(总磷)去除率超90%。
二、设备结构与技术特点
隧道场景下的重介质处理单元集成于一体化设备中,主要包含以下模块:
预处理系统:
格栅拦截:去除石块、纤维等大颗粒杂质,保护后续设备。
调节池均质:缓冲水质水量波动,提升系统抗冲击能力。
核心处理单元:
重介质反应池:配备自动加药装置与搅拌器,精准控制微砂投加量(10-30mg/L)。
高速沉淀池:采用斜管/板设计,缩短水力停留时间至15-20分钟,污泥通过气提装置循环利用。
智能控制系统:
集成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如浊度、COD),自动调节加药量与搅拌强度。
配备膜污染预警模块,跨膜压差≥0.03MPa时触发自动反洗,降低运维难度。
技术优势:
高效去污:对高浊度隧道污水(SS≥5000mg/L)的处理能力显著,重金属去除率≥99%。
节能降耗:微砂循环利用率达95%,药剂消耗降低30%,综合能耗较传统工艺减少40%。
紧凑设计:模块化结构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工艺的20%,适合隧道口狭小空间。